新闻中心
首页 > 党史学习教育 > 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余姚人民革命斗争概况(四)
信息来源:舜通集团发布时间:2021-09-25浏览次数:3850

       四、解放战争时期坚持隐蔽斗争重建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战争迎来余姚解放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赢得抗战胜利。但是国民党反动派为了侵吞抗战胜利果实,妄图消灭共产党,依仗其庞大的军事力量,策划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为避免内战,争取以和平的道路建设新中国,在重庆谈判中,作了重大的让步,决定主动撤出江南8个根据地。

  1945年9月22日,华中局转发中央命令:新四军浙东纵队及地方党政干部,除留下少数秘密武装人员外,全部撤离浙东,开赴苏北。30日起,浙东党、政、军及地方工作人员约15000人在谭启龙、何克希的率领下,由慈北古窑浦到姚北临山的沿海各港口分路分批渡杭州湾北撤。

  奉命坚持在姚南、余上的党的特派员陈布衣、朱之光、项耿、肖贻、寿静涛和各区干部共十几位同志,挥泪送别了北撤部队,肩负着区党委交给的“树立党的旗帜,保存力量,等待时机”重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隐蔽斗争。

  浙东新四军前脚刚走,国民党就集中2万余兵力,对浙东地区进行疯狂的“清剿”,在“宁可错杀,不可错放”的口号下,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仅五东岙、箬岙等地,就有100余群众被捕。白色恐怖再次笼罩余姚大地。

  1945年11月至1946年7月,国民党又两次对四明山地区发动大规模军事封锁、“清剿”,企图将坚持斗争的革命者冻死、饿死、困死在四明山上。面对强敌和恶劣环境,坚持斗争的同志采取分散隐蔽、高度游动的灵活战术,避敌锋芒,与敌周旋,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挫败了敌人的“清剿”计划。

敌人还採用烧山并村、“连保切座”、“篦箕战”、“鱼网战”、“突击战”、“堡垒战”等等名目众多的大规模政治、军事行动,企图切断党和群众的联系,消灭党的力量。但是,广大群众坚定地站在共产党一边,以保卫革命的赤诚之心,筑起了剿不垮、攻不破的铜墙铁壁。

  一次,朱之光等人在姚南佩林岗活动,被尾随的敌人包围。敌人抓了岭下村的金桂林,要他带路搜捕。金桂林对朱之光等人的行踪一清二楚,为了革命同志的安全,他把敌军带到茫无人烟的深山冷岙,从早到晚整整兜了一天,直拖得敌人精疲力竭,一无所获才撤退。

  驻龙坑的浙保大队长华松是个凶残又狡猾的反共老手。他打听到朱之光等人常从高地岭经过,便调动队伍设伏。敌人的行动被一位敲竹梆赶野猪的村民看在眼里,就报告了党组织,这位村民还自愿承担了侦察任务,与同志们约定以竹梆声报警为暗号。从这天开始,每当敌人设下埋伏,“笃笃笃,笃笃笃”三上三下的梆声就在山涧回响彻云霄。敌人设伏整整18天,这位可敬的敲梆人就一连敲了18天的报警梆。

  在姚北、在四明山上坚持隐蔽的同志在群众的掩护下,安全度过了无数个充满危险的日日夜夜。他们凭着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和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在最艰苦、恶劣的斗争环境里,一次次战胜敌人的“清剿”,一次次转危为安。坚持党的红旗不倒,保存、发展了革命力量,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艰巨任务。

  1946年6月,国民党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9月20日,中共华中分局指示浙东党组织:组织开展武装斗争,扩大活动地区,在一切可以发展的地区,组织武工队和群众性武装。遵照上级指示,坚持斗争的同志开展了重建革命武装的工作。

  12月4日晚,四明地区领导人朱之光根据余上县特派员黄明的情报,带领部分经过化装的武装人员夜袭天华乡。黄明带领余上地方党员积极配合。军民分成数路,堵洞打“狗”,不费一枪一弹,俘虏乡警班士兵多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13支,短枪2支,子弹数百发。主动出击,首战告捷。

  次年5月15日,四明工委在陆埠徐鲍陈村北的草茅庵召开重建武装大会。浙东工委、四明工委的领导人顾德欢、陈布衣、朱之光等参加了会议,成立了四明第一支主力武装四中队,史称“草茅庵建军”。7月,姚南武装小分队在沿江区党员配合下,里应外合,全歼驻凤亭乡湖头庙敌保警分队,缴机枪1挺,长短枪49支。月底在姚南七丘田诞生了主力武装五中队。此后,四中队、五中队转战三北、四明,合并为“钢铁部队”。

  10月14日,顾德欢、陈布衣又率领部队进入姚北平原,同余上武工队协同作战,取得了临山战斗和祠堂丘反击战的重大胜利。平时横行乡里的国民党保警队再也不敢轻易走出据点,一些地方上作恶多端的反动分子再也不敢胡作非为。

  1948年3月,四明主力、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三支队打响了中村战斗,敌人踞高固守,我军一时强攻不下,为避免群众遭受损失,在激战2个多小时后,游击队撤出了战斗。

  5月15日,为了加强浙东武装力量,浦东人民解放总队和大团镇自卫队共290余人,南渡浙东,直上四明山,编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五支队。这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莫大的震惊,调集了浙保二个团及四明山周围七县的地方自卫队,气势汹汹向四明山扑来,扬言“两个星期消灭四明山共军”。一场恶战,近在眉睫。5月28日血战上王岗的战斗发生,三支队、五支队指战员面对十倍于我的敌军,毫不畏惧,奋勇反击,接连打退了敌人13次的轮番冲锋,始终坚守阵地。激烈的战斗持续了10个小时,我军共毙伤敌官兵200余人,俘敌30余名,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绩。

  解放战争时期浙东各地的武装斗争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恢复和发展起来的。有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此而洒尽热血,献出了生命。仅余姚一地,从1947年到1948年的两年中,就有余上县特派员黄明、姚虞县委委员肖东(女)、梁辉等3名县级领导人英勇献身。而牺牲的党员、革命群众、爱国人士则超过百人。

  武装斗争的恢复和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支援。人民群众冒着枪林弹雨,为子弟兵送水担饭,抬送伤员,掩护同志,站岗放哨,探送情报。有的不惜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透露我方情况。姚南上雾岗村的明海大妈和左溪乡朱祥甫先生的事迹尤为感人。

  1947年春,敌人抓走了明海大妈和她14岁的儿子永尧,企图从她母子口中得到游击队的行踪。凶狠的敌人对母子俩轮番动刑,给母亲动刑时叫儿子看,给儿子动刑时让母亲看。明海大妈和永尧都被折磨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淋。但母子相互鼓励,坚贞不屈。敌人恼羞成怒,又将母子俩绑赴刑场,当着明海大妈的面,枪杀了永尧。但明海大妈还是不吐一字,凛然正气,使得敌人束手无策。几天以后,敌人释放了明海大妈,而遍体鳞伤的明海大妈又悄悄去慰问游击战士。她对大家说:“不要为我难过,只要你们在,我的儿子就不会白死。”革命大妈一席话,使战士们感动得泪流满面。

  姚南知名人士朱祥甫老先生是朱之光的父亲。敌人为了胁迫朱之光投降,对朱老先生软硬兼施,用尽了各种办法,不但捣毁朱家祖堂、扒挖朱氏坟地,还对朱之光的父亲、弟弟、妹夫统统抓捕,硬逼着朱祥甫给朱之光写劝降信。深明大义的朱老先生饱蘸浓墨,挥笔写下了“凭道则存,无道则亡”8个大字,第二天就被敌人枪杀了。浩然正气,令人敬仰!

  正是由于有群众的支援,四明地区的革命武装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壮大。到1948年底,四明地区的主力武装已从重建时的43人壮大到600余人,游击区也从三北、四明扩大到会稽地区。1949年1月25日,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成立,马青任司令员,顾德欢任政委。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23日南京解放。接着解放大军挥师南进,势如破竹。5月3日解放杭州。当时,国民党残军似潮水般涌向浙东,准备逃往海岛。

  为了迎接解放,余姚军民根据党的指示,一面主动发动军事、政治攻势,敦促敌人投降;一面组织力量,主动出击,配合大军解放浙东。5月6日,在我强大的军事、政治攻势下,驻余姚盐场200余名税警宣布起义;5月7日,四明主力五支队解放梁弄;接着,余上县武工队和民兵又先后在低塘桥头俘虏敌“挺进支队”100余人,在青山歼灭了溃退的国民党残兵200余人,在垫桥路四塘头缴获了数百名敌军的全部武器……。捷报一个接着一个。全县人民满怀胜利的喜悦盼望解放,日夜加工粮食,筹集物资,迎接大军到来。

  5月16日,人民解放军三野七兵团22军沿杭甬公路东进,19日抵达曹娥江西岸。驻守曹娥江的敌军663团,不战自溃。21日,大军全部过江。22日凌晨,解放军66师向余姚挺进,65师解放上虞县城丰惠后也向余姚进击,沿途守敌在解放军疾风卷地般的冲击下,望风披靡。

  22日上午,四明主力部队和南下的解放军在筀竹岭会师,下午3时,余上军民也在马渚与解放大军汇合;同日下午,解放军某部在斗门前场址与游击队会师。

  傍晚,解放大军65师一部冒雨向余姚县城迅猛进攻。首先向丰山顶残敌发起攻势,敌不堪一击,战斗少时即告结束,生俘敌军官兵40余人。23日凌晨,65师195团7连指战员首先冲进姚城,很快就解除了残留的自卫中队的武装,俘虏中队长以下90余人。随后65师师部胜利进驻余姚城。拂晓,66师也赶到姚城与65师会合。上午,中共四明工委及姚虞县的党、政领导人陈布衣、薛驹、李华等进城与大军会师。雨后初晴,大地重光,余姚终于回到人民手中。

  “余姚解放了!”23日清晨,全县人民洋溢着欢乐的激情,敲锣打鼓,源源不断地涌向姚城,锣鼓声、笑声、口号声响彻云天。

  1949年5月25日,余姚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李荆山任主任,薜驹任副主任。

  从此,浙东古城余姚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余姚人民昂首阔步地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代!